学校运动开幕式花掉一万多,孩子的仪式感,

家有小甜椒儿(原创不易,请勿抄袭,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听说今天是西方国家的感恩节,因为老师在群里发了一些消息才意识到这个节日。

宝宝所在的学校,是很注重仪式感的,大小节日都会过,中国的西方的,有的隆重过一下,有的一带而过。

幼儿园阶段,无非就是学点规则,学会如何在大集体中生活,剩下的就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在玩耍的过程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今天老师们的想法就很妙,也很感人,每个宝宝对父母说一句话,感恩父母,然后发到群里,听着这些小奶音,还是很欣喜很感动的。

这种方法就不错,既趁机对孩子进行了教育和引导,又强调了仪式感,同时也没有让家长做什么。

这种巧妙的小方法,还是比较适合的,只是可惜,现在很多学校搞得花样活动,到最后还得是家长掏腰包,说白了就是用钱去换孩子的仪式感。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真热闹

网上看了这样一条信息,一个学校运动会的开幕式搞得非常隆重,入场式特殊服特殊道、吊威亚、和平鸽、无人机……真是应有尽有。

这个入场式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和运动相关的,不过还真热闹。

有家长反应过来:这些和运动没有什么大的关系吧,被告知,这是入场式,第二天是正式运动会,为了给孩子营造一种仪式感。

后来也是少数服从多数,家长只能听从安排,该拿钱拿钱,该准备道具和服装,就准备道具和服装。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没有家长不给孩子准备,如果不准备,那么到了这一天,自家的孩子就比较特殊,和同学不一样,家长又担心孩子被孤立,担心孩子有想法,所以只能随波逐流。

这场开幕式就花掉了1万多,确实热闹,可是有多少意义呢?

家长掏钱给孩子们仪式感,有多少意义?

现在的仪式感,怎么说呢,说通俗一点,还是用钱装点出来的。

生活要有仪式感,需要有花好和红酒来装点,需要有礼物和购物过程来装点,需要旅游和一顿美味的大餐来装点。

如果不愿意花钱,那仪式感就也没有太多的意义了吗?

想一想我们小时候的仪式感,好像是建立在妈妈的心灵手巧上来的,我们小时候的仪式感,就是跟二十四节气有关系的,比如“头伏的饺子、二伏的面、三伏的大饼卷鸡蛋”,再比如八月十五的月饼和丰盛的大餐,春节的红包,二月二摊煎饼等等。

其实说到底也是和钱有关系,改善生活就是我们小时候的仪式感。条件好点,多花钱改善,条件差的,就通过少花钱弄花样改善,仪式感还是很有必要的,它成了我们心灵的港湾。

可是现在一些学校给的仪式感,有点过火了,港湾没感觉,有点海啸的味道。

有一位家长说,孩子老师说校服不好看,在特殊节日还是穿班服,孩子没多大,班服好几套了,便宜的几十元,贵的上百元,家庭条件差点的,都觉得烧心。

邻居家儿子上四年级,前段时间学校搞“游戏节”,有个变装环节,班级定的服装总价三百多,妈妈就没有给儿子买,因为觉得不值,花三百块穿一天,就是浪费。可是没准备好,孩子又在班级里很突出,这让她觉得特别难受。

仪式感适可而止,不要让孩子形成攀比的心态

这种单纯靠花钱砸出来的仪式感,真没有必要提倡,真正能够温暖人心的仪式感,不是用钱砸出来的。

对孩子来说,一种特别,一种改变,忙于工作的父母突然停下来,为了庆祝某个节日,就能建立起内心强大的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是能够真正走入孩子内心的。

仪式感应该是父母给的,而不是老师给的。

负责任的老师,对孩子们正确的引导,鼓励孩子们在特殊的节日进行表达,对孩子是有好处的,但是为了所谓的“仪式感”,让家长单独筹备,只为“让孩子开心”,少了会会让孩子记忆深刻,比如六一儿童节,家长和老师们给孩子共同打造的美好世界,会让孩子记忆深刻。

而频繁地让家长凑钱,只为了好看而装点,其实对孩子不会产生多少正面的影响,如果把控不好,还容易让孩子产生攀比的心态。

这就得不偿失了。

大环境不是某个家长营造出来的,而是所有家长和老师共同营造出来的,还是希望净化学校环境,多为孩子们做实事,减少这些不必要的东西吧。运动会开幕式,就让孩子们穿着校服,走个过场,更有青春感,更能深深印刻在孩子内心深处,我们小时候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其中的魔力过来人都懂,关键是这个年龄段的这群人,是彼此青春的见证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69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