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夏天
前天晚上,发生了一件惊险的事情。
我正躺在床上玩手机,儿子突然翻身起来,叫了声妈妈。
紧接着,他就开始眼珠上翻,身体抽搐,我吓得抱起孩子,医院跑。
医生告诉我说,儿子这是“高温惊厥”,建议进一步检查原因,看看有没有大脑异常。
惊慌失措的我,立刻带儿子去做了脑部核磁共振,幸运的是,儿子脑部检查一切正常。
因为担心,我又给儿子查一下骨密度,看看是不是缺钙。
结果,儿子的骨密度显示-5。
我立刻慌了神,大多孩子的骨密度数值是-1到-2,儿子的这个数值也太低了。
回家以后,我开始给儿子疯狂补钙,各种钙剂、骨头汤、鱼虾、轮番上阵,什么补钙吃什么。
两个月后,再查骨密度,儿子的数值竟然没有任何变化。
失落的我打电话去向一位医学博士朋友求助,朋友的话让我恍然大悟。
原来,骨密度低并不能说明孩子一定缺钙。
因为孩子本身正处于生长高峰,骨骼在不断地拉长、拉粗。
骨骼生长激素水平也在不断地增高,单位容积沉淀下,钙质数值就会偏低。
所以,骨密度低是小孩子骨骼快速生长过程中的正常生理现象,并不等于缺钙。
如果孩子饮食均衡,身高体重正常,生长发育曲线平稳上升,基本不需要额外补钙,只需要补充维生素D3即可。
听完朋友的话,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
原来,儿科检查里还藏着这么多小秘密,有很多检查真的是不必带孩子去做的。
微量元素检查
儿子小的时候,头发稀少,发黄,还喜欢啃手,咬指甲。
我特别忧心,总担心儿子是不是缺少什么微量元素?是不是要去检查一下?
事实上,年国家卫计委就已经下发文件说明:
如果不是出于诊断需要,不得对儿童开展微量元素检查,不可以将微量元素检查作为儿童体检的普查项目。
而且,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对于微量元素的检验也都没有一个准确统一的标准。
因为微量元素的检查基本都是从指尖血、静脉血、皮肤、指甲中去检测,但这些样本数据都不可能代表人体整体的微量元素水平。
比如,缺钙的问题。
人体中的钙会以好几种形态存在,血钙和骨钙的水平也一直是动态变化的,所以根本没有办法准确判断。
另外,微量元素的检查对于实验室的要求也极为严格。
不仅要在全密闭的空间里,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排气功能,对工作人员的服装也有严格要求,医院的微量元素检查都达不到这样的流程标准。
现实中,也许很多妈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不管孩子缺不缺,给孩子补一补总能防患于未然吧。”
其实,这样的想法大错特错。
过量地给孩子补充微量元素,不仅会增加孩子的身体负担,无法吸收,而且还容易出现各微量元素间的相互拮抗作用。
比如,钙和锌会影响铁的吸收,铁也会影响锌的吸收。
那么,我们该如何确保孩子微量元素的均衡呢?
其实,想要确保孩子微量元素的均衡,做到以下几点就够了。
让孩子的饮食尽可能丰富、均衡,肉蛋奶、蔬菜水果、粗粮细粮等,各种膳食合理搭配。
医院做儿科体检,时时检测孩子生长曲线是否正常。
每天保证一定量的户外运动,让孩子多晒太阳,有助于生长发育。
智力检测
前时间,闺蜜带7岁的儿子去做了智力检测,说是想看看孩子的智力水平,看看孩子在哪些方面有天赋,方便自己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重点培养。
我听了也很是动心,想带儿子也去测测。
可我上网一查,瞬间打消了这个念头
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彭熠老师说:
如果不是孩子有明显的智力不及同龄人的现象,不要轻易去做智力检测。
如果孩子一切正常,盲目去做智力检测反而弊大于利。
因为:
1、孩子的智力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孩子的智力在早期具有波动性,而且孩子的智力发育会随着年龄、知识、见识的增长不断完善,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一时的检测并不能确定孩子真实的智力发育水平。
2、父母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通常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都很高,如果智力测试家长满意,家长会很开心,也会给予孩子更高的期望和更多的压力。
如果智力测试结果很一般或者不好,家长就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自己聪明,或者不如别的孩子。
这样的结果很可能会影响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