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服的发展历史
我国校服最早出现的时间要追溯到年,当时清政府进行了教育改革,开始纷纷建立起学堂。因为当时的学堂为官办,所以那时候的校服与官服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就是学生装与官服相比,缺少一块“补子”。到了建国之初,那时候市面上的服装流行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在年之前,学校并没有特定的校服,中小学生的穿着男生主要以白色短袖衬衫、蓝色的短裤,佩戴着红领巾为主,女生穿着就以短裙为主。
直到年,国家教委下达了《城市中小学生统一着装》文件,全国城市中小学开始统一使用校服。自此,校服的款式被统一为宽大的运动服,一直以来我国的校服与国外校服相比,严重缺乏审美感受,因为外观不美观,且千篇一律,自诞生以来就备受争议。并且这类宽大的校服延续了几十年,一直没能有改观的迹象。
于是就有专家提出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将校服改变成日韩校服,日韩校服多以白衬衫,百褶裙套装为主。这样的校服美观整洁,也深受不少学生的追捧。还有专家应该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应该将校服统一为汉服,以此能够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
汉服外观柔美,虽然有一定的观赏性,但它真的适合作为校服吗?这篇文章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汉服外形样式
汉服的样式多以长袍大袖,有风吹拂,整个衣服会随着风摆动,显得飘逸灵动。包括现在在地铁上,商场里或者公共场合都能看到穿汉服的一些人。男性穿汉服,显得儒雅,文质彬彬。女性穿汉服,也能更加衬托出典雅的气质。汉服是古代人的正装,其代表着庄严神圣。古代人一般在参加重大活动时才会穿上正式的汉服。平时穿着也有他们的便服。
汉服的结构复杂,分为领、襟、衽、衿、袖、袂等十部分。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中衣,大衣。
汉服的繁琐性与不便利性
汉服之所以退出历史舞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汉服太过繁琐,不够实用简洁。如果让中小学生穿上汉服,穿起来拖沓笨重,不具备任何实用性。仅仅是早起穿衣就要花费大量时间,中小学生穿着还需要父母帮忙,仅仅靠一人根本没办法完成。这不符合校服简便的要求。作为学生,更应该把大量时间花在学习上,在其它方面则应该尽量控制时间才对。
并且学生在学校需要上课下课,甚至还需要上体育课。体育课有诸多活动,譬如跑步跳绳,打球。如果穿汉服,且不说行动不便,会限制学生的活动。因为汉服结构的复杂,很容易被磕到绊倒。一旦出现意外,会给学生带来很多伤害。因为汉服会带来诸多不安全因素,单单从安全方面考虑,汉服就不太适合作为校服。
另外汉服的搭配一般从妆容,发饰,鞋,服饰都要搭配得当。如果穿汉服意味着全身上下都要去进行搭配,这对于中小学生是一个极其繁琐的过程。还有一个价格原因也应该被考虑其中,一套汉服的价格动则上千,如果将汉服作为校服,又分为春夏秋冬四季,仅仅是校服的价格就已经达到上万元。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能承担。并且若是将服装弄脏,又需要花费费用去清洗或者购买新的服装,价格高昂。
用汉服作为校服,美观性与文化性值得赞扬,但是便捷性与实用性对于学生来说几乎无法体现。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在一些特定的场合穿汉服。但如果作为校服的确有诸多不便利的因素。
而我国如今的宽大校服虽然满足了舒适性与实用性,但是在美观上方面的确有待提高。未来的校服也希望能在美观性上有所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