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校服百年变迁史

今年5月份,伦敦VA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收藏了一件中国校服,理由是:这是中国流行文化一部分。

是的,必记本没眼花,千真万确。以丑著称的中国校服进了博物馆,原来野百合也有春天。。。

该博物馆隆重介绍,中间这件就是深圳中学生每天都要穿的标准制服。它实用,舒服,所以很多学生毕业之后还会继续穿着。

作为一个在广东蹉跎了四年的人,必记本可以证实这是真的。

伦敦博物馆真不是诚心恶心咱。在人们看来,矮巴子里选将军,深圳学生校服确实已经是业界良心了。

不信,你看。这是北师大二附中的校服。作为帝都数得着的学校,同学们就以这样一身标志性的蓝光成功吸引了中国人民的新朋友米歇尔,以及大侄女的目光。

还有高富帅北京人大附(中国人民大学是人大附中附属大学,请注意不要搞错),照片中排排坐的人生赢家们人手一台的水果电脑与红白校服交相辉映,古典与流行,村炮和高科技在这一刻激情交汇。

说到校服,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曾经有人调侃:“校服毁掉了中国人的青春!”

也许没有那么严重,但是说起学生时代,恐怕大部分人脑海中浮现出的场景都是穿着肥大的红蓝绿款运动服在操场上做广播体操的样子。

更残忍的是,你以为你是青春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网剧《最好的我们》

但现实说,你的青春是这样的——

中国的校服一直这么丑吗?

其实它也好看过。

民国时期:开启制服式校服时代

女生:中式斜襟立领齐腰上衫/西式过膝百褶裙/白色长筒袜/黑色西式牛津皮鞋

男生:阴丹士林布长袍/西装/中山装/鸭舌帽

▲图为林徽因与表姐妹们身着北京培华女子中学校服合影

▲身着阴丹士林布长袍的男学生们

▲30年代的学生们

辛亥革命之后,西方现代思想的传入引发了中国青年对于美与自由的追求,受过新式教育的学生们成为摩登思想与新潮文化的追求者,打破了“人分五等,衣分五色”的限制。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下,中国产生了最新潮的第一代校服。

随后,文化氛围与思想意识的进一步活跃,改良版的新式旗袍逐渐成为最受女学生青睐的服装。

30年代,兼具满汉风格的改良式旗袍进入校园。

至建国前一直经久不衰。

▲燕京大学女生的旗袍穿着

▲燕京大学合唱团

打着活动自如的口号而把现代校服设计成运动服的设计师请看看照片自惭形秽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还没有腾出时间决定校服款式这件小事儿的时候,人们开始随意穿搭,于是就出现了风格迥异的大杂烩,不过在那个想象力和时尚元素缺席的年代,大致只兴起了两种风格。

有向苏联老大哥看齐的“蓝黑干部服”和“列宁装”。

建国初期:简洁、朴素的衬衫制服

西式白衬衫/深色制服裤/及膝裙

五六十年代,由于思想意识的转变和物资的匮乏,工人阶级引领了生活的新风尚,学生的制服由繁复变得简单。

▲图片来源电影《青春万岁》

▲50年代的小学生

其实这个款式和配色在今天看来也不难接受。

后来,历史翻篇了,人民翻身了,衣服也变了。

全国人民纷纷穿起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棉大衣。当时也没什么特定的校服,《青春万岁》里,北京女七中学生白上衣+蓝裤子的装束堪称50年代的学生爆款。

相比起来,祖国的花朵们穿的更花枝招展一些。

上映的老电影《祖国的花朵》里,首都北京小学五年甲班的孩子们还穿花裙子,扎头花呢。

年的老电影《花儿朵朵》,尽管彼时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但起码在电影里,祖国的花儿们还是五彩斑斓。

60、70年代,姹紫嫣红统统不见,65军装一统天下,全国人民身上都泛着绿光。那个时候几乎没有学校在正常上课,所以根本谈不上“校服”。

那个年代,无数个马小军穿着军装、军帽,把军挎包挎在脖子上,成群结伙地逛在大街小巷,拍婆子打群架吹牛逼,好像整个北京城都是他们的天下。

姜文拍出了65军装的另一种味道,那是青春毛茸茸的质感,马小军们过剩的荷尔蒙弄得整部电影都黏糊糊的。

但即使是全民绿军装的时代,仍然会有三六九等的区别。是大院子弟还是胡同串子,看衣服就知道了。《血色浪漫》里的黎援朝们登皮靴,戴栽绒帽,身上那件将校呢军服更是让身份的鸿沟尽显。

革命浪潮消退后,学生身上终于不再是万里江山一片绿了。

电影《我11》里,20世纪70年代,几个在西南三线地区子弟学校就读的学生恢复了白衬衣+深色裤子的经典造型。

八十年代:仿海军服的改革时代

女生:白衬衫/天蓝色背带裙

男生:天蓝色领子白衬衫/短裤

改革开放以后,校服的设计也变得百花齐放,虽然没有统一的设计,但是改良式海军服无疑是最受欢迎、最时髦的校服形式,象征着“干净”、“朴素”、“纯洁”。

▲年北京某中学教室内

▲80年代的小学生们

80年代,中国学生的校服终于迎来了春天。那时流行过女孩穿背带裙,男生白衬衫、蓝裤子的校服组合。

朴素,干净,纯洁。在那一代人心里,80年代就是一个白色的梦。

水手服,也是80年代的象征之一,为当年的流行文化做出了贡献,也为今天的中年猥琐大叔酒后回忆青春提供了素材。

九十年代至今:“面口袋”一统天下

各种颜色的涤纶运动服

年4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加强城市中小学生穿学生装(校服)管理工作意见》,将校服的概念真正带入校园,开启了“面口袋”的时代。

配色丑陋、款式单一、尺码不和,是现代校服的主要槽点。虽然有的学校开始尝试“白衬衫+百褶裙”的校服选择,但是仍旧逃不脱剪裁拙劣的困境。

90年代,丑得人神共愤的“面口袋”终于出现了。

80后的回忆里,一定少不了一件蓝绿色调主体,工艺粗糙,面料劣质,剪裁宽大,手永远在袖管里晃荡,女生把夹克穿成风衣的“面口袋”。

当年披着面口袋的你,是这样的。不过丑校服也有优点,结实、耐脏、易干。

穿上校服,大家都一样,炫富途径又少了一条,做到了校服面前人人平等。

谁是王宝强,谁是王思聪,你根本看不出来。

在丑了许多年之后,关于校服的争议越来越大。有些学校已经向丑开炮,抛弃“面口袋”,但多数中学仍坚持统一的运动款式校服。

校服是怎么变丑的?

二十年代的“文明新装”色调素雅大方、款式端庄却不失活力,将中国传统的婉约之美与西方的简洁、现代相融合,独特的审美使之成为学生装束的时代经典。

而三四十年代流行的中式旗袍则将校服穿出了十二分的摩登。

哪怕是五十年代、八十年代盛行的蓝白相称的西式衬衫加短裤、背带裙的组合,也将学生们的青春活力、天真纯洁展露无疑。

怎么到了今天,校服就变丑了呢?

集体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结合

今天中小学校园中流行的“面口袋”校服来源于90年代风靡全国的运动夹克。

年,中国派出了第一支运动队伍参加美国洛杉矶奥运会,并斩获15枚金牌;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亚运会。运动场上飒爽英姿的中国健儿成为全国人民追随的偶像。

▲图为许海峰身着“梅花牌”运动服上台领奖

所以,当年国家要求推广“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的校服时,运动夹克理所当然成为首选。

季羡林曾说:“我们的民族,是一个重视实际的民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确实,只有实用主义是维持基本生活的唯一选择。

涤纶材质不掉色、不缩水、成本低的特点,让校服显得更平价、耐穿,而宽大的设计又使得校服具有更强的通用性,无论身高、体重、性别,都能往里塞,而且一套校服就能应对三个季节:春秋季校服里只穿一件单衣即可,冬天则可以往里套上厚毛衣。

而学校为学生定制校服时,只需按照身高发放即可。这也大大降低了学校的操作成本。

但在今天的城市里,大部分人已经不愁吃穿,可生活品位却还停留在温饱年代。

是我们不能设计出好看的校服吗?还是校长故意与正常的审美为敌?

其实都不是,而是对实用至上的观念让人们忘记了美的意义,甚至是恐惧美,远离美。

青春怀旧电影里那些美轮美奂的校服,其实都是假象

90后也是穿着“面口袋”长大的。但在西方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侵袭下,大家开了眼,终于知道神马叫美丽的校服,也开始了对完美校服的设计和想象。下面就是很中意的腐国和霓虹国的校服风格。

但95后、00后,他们可能更中意《一起来看雷阵雨》里四位村帅的校服,啊,真是土帅土帅的……

差点忘了《小时代》的伪英伦风。总体而言,这个眼光比芒果台好像要好那么一丢丢……

中国人不能设计、生产体面美观的校服吗?当然不是,欧美国家的漂亮校服大多都是中国制造。

年连战和宋楚瑜来南京访问,南京中小学紧急行动,换成了漂亮的新式校服。

但为什么漂亮校服就不能普及呢?

▍中国学生的新式校服

很多人把罪名扣到了校长们的头上,或认为校长担心正常校服会显示第二性征,或认定校长吃回扣影响校服质量,有调查报道也证实不少学校在校服定制、购买上确有猫腻,“毒校服”影响学生健康的案例也常常出现。

但并非所有校长都要与人类的正常审美为敌,“面口袋”校服的拥护者往往是为校服买单的家长们——大多数家长认为“丑校服”有利于抑制攀比、遏制学生早恋的心思。

年南京某中学就征求了学生意见定制了美观的韩版校服,但学生家长知道后却惊呼“男女生都这么漂亮,难怪女儿要动心思!”迫使校服不得不放弃新校服的方案。

家长们的担心不只是“动心思”。中小学生处于发育期,身体长得快,初中三年合身校服就要换三次,而且还要分夏、冬、春秋三类,常服和运动服两种,算下来一共要36套,学校还得有硕大的更衣室。即便是难看的运动式校服也是有号码的,但很多家长刻意选大号,希望孩子们一件穿三年。

但如果把早恋和攀比归罪于校服,校服表示,这个锅真是又大又黑。反而,若因惧怕“想歪”,而剥夺了孩子追求美的权利,这似乎更是因噎废食了。

或许我们应该思考,是不是保护孩子的爱美之心,更有利于孩子产生正确的自我认知?我们的孩子缺乏的不是“审丑”的能力,而是发现美、欣赏美、留住美的眼睛。

审美教育的缺失

很多家长都对校服不满,表示如果质量高的话他们愿意多掏钱。但在全校搞调查时,总会有家长表示反对,拒绝为功能齐全的多套校服掏钱。

学校与家长们就校服问题经过长期博弈,最终拒绝多掏钱的家长获得胜利,校服统一到“适合运动、结实、宽大、耐脏、易干、元以内”这个共识,质量差不合体是必然结果,但这是人民的选择。

甚至有些富裕的家长表示愿意为贫困同学买校服,但这个好意却被不愿意掏钱的家庭所拒绝,自家孩子的校服是同学家长掏钱买的,听起来过于丢人。

最终,博弈的结果是向下看齐。

中国家长为什么不愿让孩子们穿得体面一点?

白岩松曾说:

我们究竟把审美放在了如何重要的位置?看看中国的校服就知道了,校服好不好看可真透露了一个民族的内心。我们校服的特点就是:想找比它难看的太不容易了。而且我们的家长给孩子定的校服都要大一号,学校也要大一号,所以我们从小到大就没穿过合身的衣服。这就是一个民族的审美。这恰恰发生在我们的校园之内。

实用至上、缺乏设计的“面口袋”校服让原本朝气蓬勃的青少年变得性别模糊、死气沉沉,毫无美感可言。

服装是人的第二层肌肤,校服作为一种特殊的服装,既是学生精神与校园文化的象征,也是社会文明的缩影。如果连跟孩子生活如此紧密的校服,都丝毫没有“美”的价值,那他们又如何能够学会从唐诗宋词、青砖碧瓦中去感受精彩纷呈的艺术;从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中去欣赏四季流转的自然;从春花秋月、柴米油盐中去寻找诗意的生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美,正是民族之魂的直接展现。

中国并非没有美学。从古代中国的“青青子衿”到近代社会的斜襟旗袍,无论是华丽繁复,还是简洁质朴,都体现着东方世界的独特与优雅。

经历了艰苦岁月的洗礼,经历了对美的失落和遗忘,在物质富足、文明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孩子该如何重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会美丽人生的意义。

校服或许是审美教育的开端,道阻且长。

版权声明

文章来源校长会,为传播而发,特此声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473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