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园是一所农村园,初期,我发现园里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时间空间无法满足每个幼儿发展的适宜性;活动过程中教师支持的适宜性不够;经验延展上低阶重复多、高阶递升少;互动策略集体支持多、个体支持少……
“一童一案”正是从我园实际问题出发,基于每个幼儿的共性与个性,尊重幼儿发展的规律性和差异性,形成的契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成长方案。
12年的扎根实践,我们立足“一童一案”优化管理,先后经历了空间变革、时间变革、学习方式与循证支持变革、初案预设与动态调整变革四个阶段,逐步解决了幼儿园存在的问题。
围绕“每个幼儿有事做”,优化空间管理
我们努力回归幼儿最真实的农村生活,梳理农村丰富的资源,利用马赛克方法,以幼儿的亲身体验为主体,利用农村园诸多的公共场域,建设儿童工作坊20多个。如户外有种植坊、饲养坊、玩沙玩水玩泥坊、涂鸦坊、足球坊、交通枢纽坊等,室内有布艺坊、纸艺坊、木工坊、民俗坊、图书坊等,初步形成了“3+2”空间场域,满足了每个幼儿的自主选择。“3”是指园内班级生活场、户外游戏场和工作坊实习场,“2”是指园外幼儿生活的家庭与社区。
空间管理的变革,盘活了我园的各种资源,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获得比班级里更丰富的活动资源,教师也能更好地看到每个幼儿与空间环境的互动。
随意驻足一个场域,我们都会发现幼儿的“一百种”游戏玩法。在建构坊,他们用不同方式搭建表征心中的形象,一块小小的积木可能是“枪”“小凳子”,或是“船帆”“平板电脑”……在玩沙坊,他们有的挖坑,有的架桥,有的蓄水,还有的造“高速公路”“山洞”……每个空间,都有属于幼儿的快乐。
围绕“每个幼儿能做喜欢的事”,优化时间管理
我们努力回归幼儿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与游戏需要,每天提供三个时段,由幼儿自主选择室内外及工作坊活动内容。一日生活由幼儿自主掌控,形成了“3+N”的时间轴,满足了每个幼儿自主参与的需要。“3”即一天三个近1小时的自主选择与游戏时段,“N”即与其他时段生活、学习、运动、外出参观、节庆活动等自由组合。幼儿入园、集体活动、午餐、午睡及离园时段在本班活动,其余时段均可自由结伴展开室内、户外、工作坊的活动。同时,园内还适时推出延时服务、周末亲子共玩等自主预约活动,邀请家长志愿者担任儿童工作坊指导员,从而形成成人与幼儿1∶7的比例,以更好地陪伴幼儿游戏,满足他们持续探究的需要。
时间管理的变革,让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更流畅,让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更沉浸而有意义,也让教师能腾出手,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