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名为《鱿鱼游戏》的韩剧在全网走红。然而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韩国一位教授借此热度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中国演员吴京在拍戏时身穿的印有“中国”字样的绿色运动服是抄袭了《鱿鱼游戏》中主角们的相似制服。
这可让中国网友炸了锅。要知道,吴京穿印着“中国”字样运动服的造型,最早出现在年上映的电影《老师·好》中。前不久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相关剧照成了网友为运动健儿打气加油的首选表情包,“忙”得不亦乐乎。更不用说,这件“梅花”牌运动服已在中国流行几十年,是国潮的标志之一。真要说“抄袭”,韩国教授的观点怕是要颠倒一下主语和宾语才行了。
虽然整起事件是一次让人哭笑不得的“碰瓷”,但从中也能感受到一些深层的意味。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韩流”曾席卷中国,无论是穿着、发型还是妆容,当时的年轻人都争相效仿韩国范儿。但在20多年后的现在,中韩之间,乃至中国与世界之间,很多肉眼可见的变化已然发生。
五六年前,和“梅花”牌运动服同样“古早”的“飞跃”牌球鞋火爆欧美。许多90后、00后从未穿过、售价不过几十百来元的小白鞋在国外成了时尚圈的新宠,价格攀升至接近千元,许多国人在惊讶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经典原创的魅力。
随后几年,类似情形越来越频繁地发生。过去只是中国人“自娱自乐”的宫廷剧在全球多个国家热播;去年,发行于年的歌曲《一剪梅》在国际音乐平台Spotify连创佳绩,不少外国人因此学会了那句拗口的“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当然,最著名的案例当属“李子柒现象”——她的那些拍摄中国农村衣食住行、连英文字幕都没有的视频,让她在国外网站拥有了千万数量级的粉丝。有人粗略数了数,李子柒每个视频下的留言,都有少则十几种多则几十种语言。
上世纪90年代,一位叫扶霞·邓洛普的英国人来到四川成都。作为一位美食爱好者,在那之前她听说的中国餐饮既怪异又恐怖,这也是当时大多数欧美人对中国菜的成见。然而,在成都一年多的生活以及其后20多年对中国多地餐饮的研究让扶霞彻底变成了中餐爱好者,更重要的是,她还把热爱变成文字,写作了多本向西方世界介绍真实的中国餐饮的书籍。
从对偏见保持沉默需要外人来探究,到对欧美、日韩文化照单全收,再到多种多样的文化载体主动“出海”,敢于和乐于展示成了当今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中国文化的主流态度。
这样的展示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虽然自称已有“中国胃”,扶霞还是吃不惯北方的卤煮;比如直到东京奥运会,国人才知道举重运动员吕小军因其完美的身材在国外健身圈被视为偶像般的存在。
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相对应的就有两百多种文化。在此背景下,文化差异不可忽视,但也不必过分强调,因为无论是一首歌、一部剧,还是一道菜、一双鞋,只要制作足够认真、质量足够精良,它总会在世界某个角落打动人心。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