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北京、上海、香港,作为艺术品市场的几大重镇,聚集了主要的拍卖企业和市场资源。不过,传统艺术市场的秩序、市场模式,包括市场的核心价值都需要不断找到新的驱动力。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艺术市场发展迅速,不少来自上海、北京的各方艺术资本已经在试水。未来,艺术消费的放量在哪里?谁是中国艺术市场的“新驱动”?
年度画廊展览分布区域(雅昌艺术网发布)
一级市场,大湾区增幅明显
根据年度画廊展览分布区域,北京地区展览活跃度较高,其次是上海地区,香港地区在年度画廊展览活跃度较低。在全国其他地区,如深圳、广州、成都等地,展览活跃度也不低。尤其是今年的大湾区,近一两年来,有至少10家新的画廊涌现,如万一空间、红树林画廊、飞地艺术空间、摩天轮画廊、彭画廊等,使得这一区域的画廊展览在年度数量陡增,占到了全年的5%左右。同时,来自上海、北京的各方艺术资本已经在试水、开掘湾区市场,比如上海老牌艺术博览会“ART”挺进深圳,举办“深圳DnA”艺术博览会,主动开发湾区艺术市场洼地。
年全国各区域成交额份额图(中国拍卖行业协会(CAA)发布)
二级市场,“1+3”格局稳定
根据《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年,北京与杭州、广州、上海四地依然占据全国市场的主要份额,达95.4%。其中,北京地区达76.66%。截至年12月31日,全国具备文物拍卖经营资质的企业共计家(含暂停资质企业),总量较上年增加76家;相关从业人员新增至人。其中,北京、上海、广东三地企业数量共计新增67家,分别达到了家、69家、54家。
不难看出,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是当前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重镇,而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活跃,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底蕴息息相关。不少拍卖机构也开始试水大湾区,“北京保利拍卖(深圳)精品拍卖会”以总成交额4.02亿元圆满收官,点燃大湾区文物艺术市场。
以上数据显示,大湾区在中国艺术市场的分量比重逐渐增加。能否成为中国艺术市场的“新驱动”?我们看看美术馆馆长、艺术家、藏家、策展人怎么说。(采访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美术馆艺术家
王绍强广东美术馆馆长
王绍强:机构各正其位,联合激活不同圈层
《收藏·拍卖》:经常有人会拿广州(珠三角)和北京、上海来做比较,在你看来,目前珠三角或大湾区是一种怎样的艺术生态?
王绍强:从当代艺术的发展来看,广州和北京、上海三个城市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与发展方式,而这些不同的艺术特点也与城市本身的调性息息相关。自年的“星星美展”与之后其他重要当代艺术运动起,北京都是中国早期当代艺术的主要阵地。近些年,北京依托、草场地等众多艺术园区与独立机构,完成了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更新,在当代艺术上的综合性较强。作为中国最早推进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的城市,上海的当代艺术也脱离不了其独特的海派文化特征,在当代艺术形态上更与国际市场接轨,市场活跃度较高,是当代艺术收藏、交易的重镇。
而广州,或者说大湾区城市群,是广府文化的典型代表。地理上的特殊性使广府文化处于一个远离中央文化中心的位置,形成了相对北京、上海较为边缘且独特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趣味。即便改革开放后,广东当代艺术看似是在新的中西交流文化情境下成长的,但从艺术生态现象来看,广府文化独特的价值取向与文化趣味是无法绕开的环节。
大湾区的当代艺术形态具备了广府文化中务实、开拓的特性,所以相对较少着眼于宏大叙事,而更